欢迎来到http://www.gong66.com !
当前位置:六六工程资料网建筑课堂工程资料结构设计建筑物基底掏土灌水法纠倾

建筑物基底掏土灌水法纠倾

08-22 13:19:17  浏览次数:447次  栏目:结构设计
标签:组织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 建筑物基底掏土灌水法纠倾,http://www.gong66.com

    提  要: 通过确定塑性区最小半径,引入了掏土灌水法工程纠倾设计方法。八层砖混住宅楼纠倾工程实践证明,在粘土类地区采用基础迫降---基底掏土平孔灌水纠倾, 具有技术合理, 施工简单、可控性强,回倾速度容易控制的特点

    1.概述
    在新建和已有工程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地基不均匀下沉,造成建筑物倾斜,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和困难。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纠倾措施将倾斜建筑物纠正过来,现有的纠倾技术可分为迫降法和抬升法两种[1]。掏土灌水法是纠倾方法中迫降方法的一种,所谓迫降法是指在沉降较小一侧采用掏土、浸水或堆载加压等,或将此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迫使基础下沉使建筑物回倾。
    采用在房屋沉降小的一侧掏土灌水,在成孔的某一半径范围内因掏孔和灌水而加大地基应力,使地基应力重分布并形成塑性区,使基础产生沉降。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沉降大的一侧的沉降,达到纠倾目的,见图1示意图。此方法是迫降纠倾中的一种新方法,适用于砂土、粉土、粉质粘土及粘土等地基上的倾斜建筑物。所以,称之为“掏土灌水纠倾法”(简称“掏灌法”)。 
    2.掏土灌水最大塑性区半径Rp及掏孔间距D
    2.1 假定
    从图2取出典型单元,距基底h处掏直径为d的孔,掏孔深度s。假设土体是理想弹塑性体,材料服从Tresca屈服准则: (1)
    2.2 圆筒形孔周最大塑性区半径的确定Rp,掏孔间距D的初步确定
    对Tresca材料,如果已知成孔半径Ri和成孔处地基应力 p(包括自重和建筑物引起的附加应力)则可计算出成孔周围的最大塑性区半径。假设成孔灌水后收缩闭合,可利用圆筒形孔体积变化等于弹性区体积变化推出[2]:
    (2)E棗取地基土的压缩模量
     n 棗为消耗泊松比
    K棗地基抗剪强度(所能承受剪应力)
    Ri棗成孔半径
    一般工程中,对饱和粘性土及粉土,取Rp≈3 Ri,则掏孔间距D=6Ri。
    3.工程设计方法
    根据房屋的上部结构、基础及地基共同工作原理,假定上部及基础是属于刚性的,当地基出现轻微的不均匀下沉以后,基础及上部结构不挠曲,基础底面在地基沉降以后仍为平面。这样,建筑物为一刚体绕沉降大的一侧建筑物底端转动---沉降小的一侧建筑物下沉,沉降大的一侧只是转动点而不得产生新的沉降。
    3.1 回倾量值及设计沉降差
    出于以上假定,地基所受的应力与变形成直线变化,基础随同地基一起下沉,沿建筑物倾斜方向取出各个倾斜断面,计算简图见图3(图中虚线为建筑物纠倾前位置,点划线为纠倾后位置)。按如下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各倾斜断面:
= (3)
    其中:
    -----建筑物实际水平变位值
    -----建筑物自然地面算起的高度
    a -----考虑施工因素的变位滞留量(回倾滞留量),规范[3]取为*0.4%
    -----建筑物纠倾时水平变位设计控制值,(=-a)
    B -----建筑物宽度
    -----纠倾需调整的设计沉降差.
    此处,计算沉降差的工程意义为等效掏土土层厚度,即建筑物基础沉降最大高度值。
    3.2 回倾速度D 
    计算沉降差在施工时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分阶段实现。一般情况下,按照建筑物的倾斜量大小、建筑物自身结构的完整性状况设定回倾速度。定义每天掏孔灌水的沉降量D 为回倾速度(单位:mm/每天)。
    设计上D 值一般取为10-25mm/每天。实践中每次成孔后需多次灌水,才能使大部分掏孔孔壁塌落闭合,但仍有部分孔不能完全闭合。即,实际回倾速度小于设计回倾速度。
    3.3 掏孔直径d
    掏孔直径d的确定应当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即采用已有的施工方法、机具,以及施工成本。现有的水平成孔方法有人工(d=50-200mm)及机械(70-200)两种。掏小直径孔,较之较大直径孔,成孔间距缩短,成孔工作量(成孔次数)必然增多,从而使施工成本上升。一般工程实践中,平衡掏孔效果与成本的关系,采用d=100-150mm较为理想。
    事实上建筑物沿回倾方向是逐渐增大的,因而沿掏孔方向采用变截面最为合理(图1)。由于变截面施工难以控制,并且基础的刚度远大于地基的刚度,掏土灌水后地基的应力进行调整,地基竖向变形和侧向移动变形常常相继发生。因而,设计中可采用等截面的掏孔值。
    3.4 掏孔间距D
    对于一般粘性土,按照前述塑性方法确定的塑性影响范围,取Rp=3 RI。当掏孔直径d=100时,其最大塑性区半径约为RP=150mm,最小孔间距D约为300mm。为保证建筑物均匀沉降,使建筑物保持相对稳定,从而需要保持一定的孔距,以确保灌水后掏孔周边土体浸水逐渐形成塑性区,设计D值较塑性方法取值要大。
    工程设计时,假定土体不可压缩,每天掏孔灌水产生沉降D 的折算体积等于掏孔体积V,从而确定两孔间间距,即:
    V=p d2/4 (4)
    掏孔间距D:
    D= V /D (5)
    3.5 掏孔深度S
    假定建筑物为一刚体绕沉降大的一侧建筑物底端转动---沉降小的一侧建筑物下沉,沉降大的一侧只是转动点而不得产生新的沉降。这样,掏土量从(沉降小的一侧)递减为零(沉降大的一侧),为三角形分布。工程实践中,沉降大的的一侧已然是敏感位置了,除非采取切实可行的加固措施(如微型桩托换基础),若要掏土至该部位势必造成新的沉降,其结果是加重了建筑物的倾斜。为了保证倾斜房屋纠倾不致加大倾斜一侧的下沉量,掏挖区应控制在倾斜反侧的房屋重心线以外的范围;重心线以内的地基土不掏挖,通过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的下沉予以调整。
    3.6 掏孔位置距基底高度h
    掏孔位置距基底的距离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300-600mm。距离过远,势必造成开挖深度增大;另外,基底下土体在上部荷重作用下可能向外坍塌,尤其在遭水浸泡后基底下土体向外塌落,可能引起不可控制的沉降。距离过近,基底下地基土变薄,基底反力变化过大,基础受力不均匀,导致基础对地基土的沉降调整能力下降。
    3.7 灌水量控制
    基础的沉降主要是在灌水后发生的,孔内灌水以灌满为止。由于土质情况不同,孔壁在灌水后的塌陷闭合可能是多次灌水的结果。一般开始灌水时,注入水量远大于掏孔体积(水渗入周围土体所至),后期注入水量愈来愈小,待孔壁完全塌陷闭合后无法灌水。工程中当多数孔(2/3以上)灌水量接近零时,停止灌水,清孔或重新成孔。
    4.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8#住宅楼,8层,室外高为24.2m,长57.86m,宽12.62m,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埋深为-2.25m,设伸缩缝一道(5,6轴处),平面如图4所示。1994年12月该楼伸缩缝以东主体完成施工,1995年5月伸缩缝西侧主体封顶.1996年6月发现外纵墙窗台下多处出现斜向裂缝,该楼19轴处8层窗台向北倾斜145mm,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1996年7,8月两次进行工程地质补充勘察,发现在该建筑物北部及东侧地下有一废弃防空洞,洞顶距地面约8M,洞高1.5-1.8m,洞宽1.5m。防空洞顶部塌落,且建筑物外已有两处塌陷至地面。因此,建筑物发生倾斜是由于房屋下防空洞塌陷所至。
    观测该建筑物(1#点)主体结构最大倾斜值=298mm(指建筑物的最高标高处柱子或墙体的水平倾斜值,见表1),折合倾斜量/=1.231%(为建筑物室外总高度),已大大超过规范[3]5.2.4条规定0.4%的地基变形允许倾斜量,以及标准[4]2.5.1.1条规定的危房限值0.7%。个各测点倾斜值见表1。

[1] [2] [3]  下一页

,建筑物基底掏土灌水法纠倾

++《建筑物基底掏土灌水法纠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