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线设计
08-22 12:03:26 浏览次数:966次 栏目:道路工程
5.1.2.8 对收费公路应在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收费制式。
5.1.2.9 应综合考虑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大型桥梁、隧道等的位置和间距,以保证交通运行安全所需的最小距离。
5.1.2.10 拟分期修建的工程,必须在按总体规划的技术标准作出设计之基础上,制定分期修建方案并作出分期实施的设计。
5.1.3 路线的控制点
路线起、终点和指定必须相连接的城镇等为路线基本走向的控制点。
指定的特大桥、特长隧道的位置,亦为路线基本走向的控制点。
大桥、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铁路交叉等的位置,原则上应服从路线基本走向,一般作为路线走向的控制点。
一般构造物及中小桥涵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5.1.4 公路景观设计
公路景观设计应使公路线形与
桥梁、隧道、立体交叉、沿线设施等人工构造物构成同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建筑群体,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4.1 通视良好:路线平、纵、横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充裕,具有足够的视距与视野,使驾驶者与乘客感到线形流畅、景观协调、行车安全舒适。
5.1.4.2 诱导视线:各种设施所构成的视觉系统,应使驾驶者在视觉上能预知公路前方方向和路况的变化,并能有效地采取安全行驶的措施。
5.1. 4.3 景观协调:公路的各种构造物本身不仅要造型美观,而且要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公路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www.gong66.com 5.1.4. 4 建筑风格:应充分利用各种沿线设施和绿化等手段改善沿线景观,并在不同自然景观路段,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5.2 选线原则
5.2.1 在路线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5.2.2 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5.2.3 选线应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林园(如橡胶林、茶林、果园)等。
5.2.4 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公路,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并适当照顾美观。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和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5.2.5 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5.2.6 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公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2.6.1 路线对自然景观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5.2.6. 2 占地、拆迁房屋所带来的影响。
5.2.6. 3 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划、农业耕作区、水利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造成分割而产生的影响。
5.2.6.4 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5.2.6.5 汽车尾气对大气、水源、农田所造成的污染及影响。
5.2.6.6 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和污染的防治措施及其对策实施的可能性。
5.3 各类地形选线要点
5.3.1 平原区的选线
平面线形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尽量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但不应为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在避让局部障碍物时要注意线形的连续、舒顺。
纵面线形应结合桥涵、通道、交叉等构造物的布局,合理确定路基设计高度,纵坡不应频繁起伏,也不宜过于平缓。
5.3.2 微丘区的选线
平面线形应充分利用地形处理好平、纵线形的组合。不应迁就微小地形,造成线形曲折,也不宜采用长直线,造成纵面线形起伏。
5.3.3 重丘区的选线
重丘区选线活动余地较大,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恰当地掌握标准,提高线形质量。设计中应注意:
5.3.3.1 路线应随地形的变化布设,在确定路线平、纵面线位的同时,应注意横向填挖的平衡。横坡较缓的地段,可采用半填半挖或填多于挖的路基;横坡较陡的地段,可采用全挖或挖多于填的路基。同时还应注意纵向土、石方平衡,以减少废方和借方。
5.3.3.2 平、纵、横三个面应综合设计,不应只顾纵坡平缓,而使路线弯曲,平面标准过低;或者只顾平面直捷、纵坡平缓,而造成高填深挖,工程过大;或者只顾工程经济,过分迁就地形,而使平、纵面过多地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指标。
5.3.3.3 冲沟比较发育的地段,汽车专用公路和二级公路可考虑采用高路堤或高架桥的直穿方案;三、四级公路则宜采用绕越方案。
5.3.4 山岭区的选线
山岭地区路线一般以顺山沿河布设为宜,必要时横越山岭。按路线通过之部位和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线形,其设计要点如下:
5.3.4.1 沿河(溪)线
沿河(溪)线应处理好河岸的选择、线位高低和跨河换岸地点三者间的关系。
(1)河岸选择:路线应选择在地形宽坦,有阶地可利用,支沟较少、沟长较短,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积雪和冰冻地区,应选在阳坡和迎风的一岸。除汽车专用公路外,一般公路可选在村镇较多、人口较密的一岸,以方便群众。
(2)跨河换岸地点:应慎重选择跨河桥位,处理好桥位与桥头路线的关系。
(3)线位高低:路线一般以低线位为主,但必须做好洪水位的调查,以保证路基稳定和安全。
(4)对下列局部地段应注意:
临河陡崖地段,抬高路线线位时,应注意纵面高低过渡的均匀;当采用低线位时,应注意废方堵河、改变水流方向和抬高水位的影响。
迂回河曲的突出山嘴,可考虑采用深路堑或短隧道方案;对迂回河弯地段,可考虑改河方案,以提高路线技术指标。
通过水库地区时,应考虑水库坍岸、基底沉陷的影响,以确保路基稳定。
5.3.4.2 越岭路线
越岭路线选线时,应结合水文地质情况处理好垭口选择、过岭标高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方案三者问的关系。
(1)垭口选择:垭口是越岭线方案的重要控制点,在符合路线基本走向的情况下,应综合地质、气候、地形等条件,从可能通过的垭口中,选择标高较低和两侧利于展线的垭口。对于垭口虽高,但山体薄窄的分水岭,采用过岭隧道方案有可能成为更合适的越岭位置时,亦应予以比较选择。
(2)过岭标高:过岭标高是越岭线布局的重要控制因素,不同的标高会出现不同的展线方案。除工程地质不良和宽而厚的垭口外,一般可用深挖方式过岭。当挖深在25~30m以上时,则应与隧道方案进行比较。
(3)垭口两侧展线方案:首先应考虑自然展线,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回头展线。回头展线应尽量利用山谷(主沟、侧沟)、支脉(山嘴、山脊)和平缓山坡等有利地形,并应尽量避免在一个山坡上布设较多和相距很近的回头曲线。
(4)越岭路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平均纵坡及纵坡长度应严格遵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1- 88)的规定。一般不应设置反坡,特殊情况下设置反坡时,应予以比较论证。
5.3.4.3 山脊路线
当路线走向与分水岭方向一致,且分水岭平面不迂回曲折,各垭口间的高差也不悬殊时,可采用山脊线。选线时应处理好控制垭口、侧坡以及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三者的关系。
(1)控制垭口的选择:
分水岭方向顺直、起伏不大时,每个垭口均可暂定为控制点;地形复杂,起伏较大且较频繁,各垭口高低悬殊时,宜以低垭口作为控制点,突出的高垭口可以舍去;在有支脉横隔时,对相距不远、并排的几个垭口,应选择其中一个与前后联系条件较好的垭口作为控制垭口。
(2)侧坡的选择:当分水岭宽阔、起伏不大时,路线以设在分水岭顶部为宜。如需将路线设在两侧山坡时,应选择坡面较整齐,横坡较缓,地质、水文情况良好,积雪、冰冻和支脉分布较少的一侧。
(3)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两控制垭口间应力求距离短捷,坡度平缓。若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超过规定,则应视具体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深挖、旱桥、隧道等工程措施,也可利用侧坡、山脊有利地形展线。
,公路路线设计
上一篇:经济适用的两种桥梁加固方法
下一篇:桥梁管理系统研究报告
++《公路路线设计》相关文章
- › 公路路线设计
- ›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公路路线设计
-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道路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工程资料 - 道路工程